根据身体能量使用最小化原则,要想在身体能量不断递弱的存续的过程活出相当高的生命质量,我们在所有身体行为当中,必须不断采用低消高效的第一性原理来指导和检测身体使用度。因此,低消高效就是平衡波关于人体使用的第一性原理。低消高效,即在能量固定的情况下,用最小的能量消耗(代偿度)换取相对更长的时间存续。2
广义平衡波:基于递弱代偿原理,宏观生命存在定向波动演化,现代智人是整个生物有机体中最晚集,最复杂,同时也是最失衡,最生存劣势的至弱生命体。所以现代智人人体与现代文明环境不断产生失配,重构人体与文明环境适配关系的理论与行动机制,既是平衡波。狭义平衡波:通过对动作的重新定义,来重新构建现代人的运动方式及生活理念。

动作有两个定义,第一个是宏观定义,即动作是力学在时空中的表达。第二个是人体动作的定义,即39个常用运动关节,基于三条力线模型,在四维空间中的力学表达。 平衡波动作力线原理是基于物理学还原论,把人体在外在环境所有具象的肢体表达形式还原成肢体动作,而肢体再还原成39个常用运动关节,再把四肢和躯干统一成一个更简洁的动作模型:三条力线模型。即坐骨到头顶的中轴力线,肩到手的上肢力线,髋到脚的下肢力线。
因此,人体动作可以统一为:39个常用关节,基于3条力线模型,在四维空间中的力学表达。也就是说平衡波不是讨论某个具体动作形式,而是讨论动作背后底层逻辑的一门学科。从这里我们又可以通过演绎法去创造全新的动作形式。也正因为如此,在平衡波的世界里,动作是没有边界的演绎和表达。我们的人体不是独立的部位组合,而是由一整个网络系统组成。当肌肉独立工作时力量往往并不充足,我们快速释放的能量实际上是来自于散布在目前还不能确定的人体网络组织当中,这就是人体之网——筋膜网络。

从动作表达层面讲,平衡波是身体力线的长度和张力关系动态平衡的训练体系。这也是最大程度地体现筋膜网络最有价值的功能之一——弹性。本质上人体的基本设计就是为了储存潜在的弹性势能,但是我们经常追求的拉伸其实只是促进弹性的一个方面。
常见的机械论肌肉理论至少遗漏了四点值得深思的内容:如果把人的行为降低为肌肉、骨骼、神经和生物力学杠杆的线性论的功能和动作。那么这一堆的东西虽然充满着活跃、本能的感觉,却只能机械地、笨拙地摆各种动作。而作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组织感觉张力网络,筋膜的特性才能使身体可以完美地体验合一心流的感觉。
所以,平衡波作为一门新学科、一门新艺术它是基于精神和身体的内在合一体验,从不把身体或动作练习理解为点、面、线的平面思维,而是把人理解为人体力线之网、神经之网以及能量之网,这是学习平衡波练习要领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